第七章
战国时代的史实

合纵连衡

合纵连衡的假象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提及战国时代,人们一般都会把这段历史视为合纵连衡的时代。在这战乱年代中,出现了很多运用外交活动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的政治家,人们从“合从(纵)连衡(横)”中取出二字,称他们为“纵横家”。他们的才华得以淋漓尽致地施展的,正是在战国时代。

不过,一般意义上的合纵连衡与实际意义有很大出入。

下面我们一边思考这个问题,一边简单回顾一下战国时代究竟是个怎样的时代。

一般认为合纵是为了抗衡秦国而进行的纵向(南北)联合,而连衡则是与强国秦国合作而进行横向(东西)联合。“连衡”的“衡”即为“横”。也就是说,若要形成这种关系,就必须要出现的这样的局势—秦国不断向南北扩张领土,以极大的统治领域傲视天下;同时其他国家的统治领域不断缩小,散布在从南至北的土地上。

我们先看看公元前4世纪中期的地图。该图上的结构却不尽然。此后,秦昭襄王(前307—前251年在位)于公元前278年征服楚国根据地湖北、湖南等地,使秦国所统治的领域占据了天下的半壁江山。

如果就这种局势形成之后的事情进行讲述,那么合纵、连衡就能按其字面上的意思来使用。但是,如果是针对在此之前的事情进行讨论,则“合纵是为了抗衡秦国而进行的纵向(南北)联合,而连衡则是与强国秦合作而进行横向(东西)联合”的格局还尚未形成。

正如前面所述,之所以我们很难对战国以前的时代—商王朝、周王朝、春秋时代进行讲述,是因为我们很难依据战国时代的史书去追溯城市国家的时代风貌。而论述战国时代则没有这个困难。不过,另一方面,战国时代出现了超越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领域的、由官吏进行领域统治的新动向。如果论及大国将小国封为诸侯进行统治,则周王朝的统治力量早已超越陕西一带,波及了中原。而新的动向则是想通过文书行政方式来对这片领域实现统治。

如果这一趋势不断发展,则天下统一也指日可待了。

在天下统一的趋势日趋明显之后和局势尚不明朗之前,人们对天下的认识是不相同的。

即使使用同一个词语,对于即将统一天下的国家和没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国家而言,该词语所表达的含义也是有所不同的。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从”便是其中一例。“从”是作为合纵之意来使用的。其具体用法大致可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秦国统治了大半个天下之后的“从”。这时,各国为了与强大的秦国抗衡而联合起来,而这些联盟国家的领域大概是由南至北纵向排列的。所以,想要对抗秦国就需要组成“从”(合纵)。对于秦国而言,则需要打败此举(连衡)。

这个时代,许多以前的史料被重新归纳整理。许多传说的开场部分都被追加了总结的语句。这些语句中使用了“从”。这里使用的“从”字背后隐含的是秦国占据天下半壁江山的强大。

第二,到比第一种情况更早一些的时期所使用的“从”。这个时期是在秦国统治大半个天下之前,齐国作为东方强国不断扩大领土,秦国则作为西域强国扩大领土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夹在秦齐两国之间的各国就成了问题。这些国家分布在从南至北的细长领域内。不论抗衡的对手是秦国还是齐国,结成联盟后便形成了“从”。

人们一般提到的“从”指的就是第一种情况。因此,即使看到第二种情况下的“从”,也会不知不觉地与第一种情况的“从”混同一谈。这样虽然秦国作为合纵的抗衡对象没有被忽视,但齐国却被忽视掉了。

不仅如此,如果仔细阅读,我们还能在史料中看得到表示联合之意的“合”这个词。由于这类词译成现代文之后也用来说明合纵连衡,因此就更加深了读者的误解。

我们在前面也曾提到过,在第二种情况下诸国被夹在秦、齐两国之间,而这些国家之间的合作不久就出现了裂痕。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地域的迥异传统加深了各国之间的不信任感。尤其在第二种时代背景下的楚国。楚国的统治疆域非常广大,超越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地域。楚人也一直引以为傲。因此,如果我们过于看重“从”这个词,就很容易陷入误区,看不清历史的真相。

秦国夺取了楚国大本营所在地的湖北、湖南等地之后(公元前278年),其领域便覆盖了大半个天下。至此第一种情况已成为不可动摇的形势,这里是有这样一个过程。

因此,解读战国时代时,我们还要面对战国时代特有的纠葛。

不过,只要稍加注意一下,就很容易识别这种相异之处。接下来我们以这些问题为前提,重新探索一下合纵连衡的真正内幕。

研究合纵连衡的史料大都在《战国策》中有记载。这本史书成书于西汉末期,在它成书之前,有好几本被称为《短长书》、《国事》等的书籍。《史记》中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这些史书。后来,西汉末期的刘向将多部史书汇成一册,并命名为《战国策》。

无论是作为《短长书》、《国事》的阶段,还是被《史记》记载的阶段,或者是作为《战国策》归纳的阶段,都附加了传说在开篇说明中。

没有在开篇说明中附加传说的材料现在也有出土。那就是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如果在收录于该史书中的各个传说的开头另行加上总结性的前言,便会变成《战国策》的文章风格。

《战国纵横家书》中还有一些故事没有被《战国策》采用,这也成为学者们讨论的话题。

苏秦的假象

在谈论合纵连衡之际,人们十有八九都会提到的人物便是苏秦。他以发奋学习而闻名。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的故事讲到,苏秦读书时为了不使自己困倦,便用锥刺骨,血流至足也没有擦拭。

但是,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故事讲的不是苏秦,而是他的弟弟苏代。

出现这种误解的原因不仅与《战国策》的成书情况有关,也与《战国策》曾一度散佚相关。

在战国时代写成的史书中把苏秦记载为“苏秦”或“苏子”,苏代则记载为“苏代”或“苏子”。原本记载为“苏秦”、“苏代”的部分,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编纂者在引用的时候都把这个部分原封不动地誊写为“苏秦”或“苏代”。而记载为“苏子”的部分,虽然有一部分是分别记载为“苏秦”、“苏代”,但绝大多数都被替换成了“苏秦”。甚至原本应是“苏代”的文章也给替换成“苏秦”的了。(图40)

这些混淆使用的状况,在该书散佚后重编过程中也出现了相似的问题,以至于出现了两个系统的核定本,即姚本(姚宏的版本)和鲍本(鲍彪的版本)。明代以后备受关注的即是姚本,一般认为它传承了古本的原汁原味,而实际上传承古老体裁的恰恰是鲍本。

其特征是,在鲍本中记载为“苏子”的没有替换的部分,在姚本中大多记载成了“苏秦”。也就是说,鲍本内还保留了诸多替换之前的写法。

我们看到的《战国策》一般都是姚本系统,也就是说读者是依据错误较多的书籍进行分析的。富山房汉文大系本是鲍本系统的日语版本,只要处理上注意江户时代独特的读音习惯,使用该版本还是可以的。

《史记》中也有把“苏子”当成“苏秦”的部分,结果也出现了错误的内容,也就是上面所讲到的锥子刺骨的传说。如果这个传说所说的是苏秦,那就正如图40所示,苏秦就是个相当长寿的人了。同时,这与苏秦死后苏代才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的事实相矛盾,给读者带来很多疑惑。不被这一矛盾烦扰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基于上述判断,重新整理苏秦和苏代的事实。

阅读 ‧ 电子书库

40 苏秦长寿之怪 如上图,苏秦是燕王哙时代的人物,其死后开始活跃的是其弟苏代。当时的宰相是文侯子之。有个补充文章将该文侯掺混为公、侯,误解成燕文公,所以苏秦就被认定为那个时期的人物了。另外,有些文章把苏秦、苏代同时记载成“苏子”的部分,一律替换成了苏秦,所以变成了苏秦生活在苏代的时代里。结果,变成了前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苏秦一直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战国纵横家书》中的“苏秦”

我再追加一下相关材料,有关“苏秦”和“苏代”史料上的混乱,甚至还影响到了对出土史料《战国纵横家书》的整理。据推测,该出土史书极有可能就是《战国策》的原始史料。

在整理该书的时候,很多地方都错误地参照了当时备受好评的姚本。结果“苏代”为兄,“苏秦”为弟的假设已然成为大家公认的前提,而非“苏秦”为兄、“苏代”为弟。

《战国纵横家书》一出土,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学说,即该书籍上记载了可以证明上述假说的文章。

然而实际上不仅年代上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就连所谓能够证明假定前提的文章也是基于误解的内容。

从内容上看,我们可以判断问题篇章是较晚时期的材料。该文章中有读成“臣秦拜辞事”(下臣秦拜受任务……)的部分。“臣”是“我”的自称。由此便有人确定较晚时期的人物为苏秦。

其实,只要看一下图41就很清楚,解释成“秦”的字实际上应该是“阅读 ‧ 电子书库”。“阅读 ‧ 电子书库”其实是“拜”的意思。一系列的误解导致人们把字数也弄错了。以至于即使发现应该解释为“阅读 ‧ 电子书库”(②)之后,本来的那个字还是被挤到了()里。

实际上这里要表示的是“臣阅读 ‧ 电子书库拜辞事”(下臣拜受任务……)之意,这里本不应该有表示苏秦之名的“秦”。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解决年代矛盾的实际问题出发,从具体内容上进行判断,看看到底是“苏秦”的时期,还是“苏代”的时期便可以了。经过研究,我们就可以判断这是“苏代”的时期。

先入为主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由于此类错误笔者也无法避免,所以如何破除先入为主的观念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课题。

苏秦的“合纵”

苏秦的合纵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谈。但是,由于有些部分与“苏代”的文章相互混同,存在明显的年代上的前后矛盾,因此在苏秦合纵过程中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情,目前还并不是很清楚。

不过,如果细心除去这个年代矛盾,我们就能发现其实这个合纵与公元前318年秦惠文王举行的仪式相关。

该仪式的存在和年代得到证实之后,我们发现该仪式与苏秦的合纵有关联。

该仪式把从周王朝继承权威之事改变成了一个“形式”。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述过有关夏王朝、商王朝以及周王朝这三代的历史,并且也讲述过在战国时代的诸国之间,关于夏王朝的复兴、周王朝的继承以及始祖传说乃至下克上的“形式”(包括反对下克上的“形式”)都是相通的。在秦国,作为此类“形式”的一个环节,秦惠文王召集了“逢泽之会”。

阅读 ‧ 电子书库

41《 战国纵横家书》“臣阅读 ‧ 电子书库拜辞事”以往的文字解析是先将“阅读 ‧ 电子书库”错误地解释为“秦”,发现错误追加“阅读 ‧ 电子书库”进行补充修正的时候却忘记把“秦”删掉。针对马王堆帛书,在折叠帛书(书写在绢帛上的文书)时有时会在折合处浅浅地渗留文字。这种事情经常有发生,但该图却与此无缘。“秦”应该是“阅读 ‧ 电子书库”,所以这个部分解释为“苏秦的自称”,以此类推将苏秦推定到苏代时代的观点也就失去其依据了

逢泽之会,就是聚集于逢泽的意思。不过,这个逢泽也是周武王讨伐殷商时的途经之地,同时也是颇有光辉历史背景的黄河渡口(这里有叫做“盟津”的渡口),是“伐殷”的象征性场所。在此地召集聚会,其实就是在向外宣布准备仿效殷周革命而进行革命的一种“形式”。

这一象征性的仪式并不是从秦国开始的。早在公元前351年魏惠成王就举办过这种仪式。该仪式是以“逢泽之遇”这一表述被记录下来的。继而于公元前343年,惠成王向周王朝要索要“文武之胙”,计划通过这种“形式”来把自周文王、周武王以来的权威转让给自己的事情变为现实。可是当这一企图被公之于众,周围的各国便纷纷出来反对,并组成了联盟,导致齐侯(后来的威宣王)等的联军攻打魏国,甚至杀死了魏国的王太子。魏国的计谋因为此次纷争化成了泡影。

阅读 ‧ 电子书库

42 苏秦的“合纵” 秦还没有成为天下第一强国的时候,那时的联合是作为苏秦式的“合纵”来讨论的。秦国和晚于齐国和魏国举行了周王的正统继承仪式,是公元前318年的事情。各国反对此举,联合起来攻打秦国。②的楚国没有参与此次联合。因为这一时期楚国和齐国正处在水火不容的关系之中。第二年①的齐国退出联合,楚国加入联合队伍中

紧接着,齐国也企图举行相同的仪式。结果,也遭到了诸国的反对。这次摩擦是由楚威王解决的。

之后,为了对抗秦国,苏秦通过活跃的外交活动联合各国,促成了联盟的成立。这就是“苏秦合纵”的真面目。

正如前文所述,这些都是真正的“合纵”形成之前的国家联盟。可是这些联合行动后来都被解释成“合纵”,并广为流传,为人们所熟知。

苏代的“合纵”与齐国的沉浮

苏秦的“合纵”正如上文所述。相对而言,苏代的“合纵”则稍微晚些,是公元前289年(秦历公元前288年)成立的。

虽然这个时期的“合纵”还没有普遍意义上的“合纵”之意,但是从顾及西秦东齐而联合南北的意义来讲,这个时期也算是真正意义的“纵”出现的时期。

此次的“合纵”与孟尝君也有关系。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就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我们可以从这个苏代的合纵开始,按顺序依次排列相关事件。因为当我们获得的故事中涉及多个事件时,按照时间顺序排序更能帮助我们弄清楚事件的前后关系。

我们在大量收集此类传说,并进行对比后,得出了下面的时间表。

罗列事件时,笔者还添加了一些说明,希望按前后顺序依次观察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

顺便提一下,当时的文章大部分都只讲年代,因此我们根本不能奢望还能有具体的日期。这也导致了整理的困难。因为,每个国家的正月都有些偏差。整理时会经常碰到按阳历虽然已是元旦,而按阴历却仍为旧年的现象。很多时候有的国家已踏入了新年,而有的国家仍处于上一年的年末。如果记载的时候只写年代,那就会出现一边是新年而另一边是旧年的现象,这样时间上就会相差一年了。

下面的时间表也把这些时间上的出入表示了出来。虽然这个做法有些繁琐,但这对决定时间的先后顺序而言还是非常有用的,所以还希望大家多多谅解。

另外,为了避免读者产生混乱,我一直没有提过。其实叫“苏子”的,除了苏秦、苏代外还有一个人,就是同族的苏历。这种场合,由于上述的误解使所有“苏子”都变成了“苏秦”,结果原本是有关苏历的文章也就变成了苏秦的东西。下面的内容已经将这部分也改回了苏历。

请参考图43。

(公元前)

298年   齐国的孟尝君离开秦国回到齐国,并结成抗秦联盟,与魏国、韩国加上赵国一同攻打秦国,攻到函谷关。

秦288年
魏289年   A:秦穰侯攻打魏国,魏国割让出河东以东方圆400里的土地。秦国的白起被任命为大良造,攻打魏国,先后攻下大小61个都城。

秦288年
赵289年   B:苏代前往秦国,劝说惠文王称帝吞并天下。而惠文王说时机未到(之后称帝)。

秦288年
赵燕289年   C:苏代离开燕国前往齐国。齐王说:“你来,我非常高兴。先前秦魏冉那家伙来劝我称帝,依你看如何?”苏代回答说:“虽然秦国先于您称帝(B之后秦国采纳苏秦之外的其他人的意见并称帝),但称帝不分先后。如果秦国称帝不被世人认可,而齐国称帝反被世人接受,那么对齐国而言,这将是一个巨大资本。”

秦楚288年
赵魏289年   D:秦国和齐国称帝(后来人们将秦国称为西帝,而齐国则称为东帝)。齐国舍弃了薛公(孟尝君)的政策。苏代尝试说服齐国,想让齐国承诺与秦国联手讨伐赵国(但事态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以上是到C为止的总结)

秦288年
赵289年 E:薛公(孟尝君)为魏国宰相,对魏冉讲:“秦国好像要启用吕礼拉拢齐国并重定天下秩序。果真是这样,你就很有可能会被轻视。因为,如果齐、秦两国共同出战三晋,宰相一定会是由吕礼出任。”

秦288年
赵289年 F: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因此魏王找孟尝君商量对策。孟尝君前往赵国,向赵国说明了他的来意。赵王答应派兵救援并准备了10万军队和300辆战车。孟尝君还向燕王提出要求,希望燕王也能救助魏国。

秦288年
赵齐289年 G:奉阳君(与下面的李兑不是同一人)早已死去,苏代就向赵王说出自己的意见说:“现在魏国虚弱,所以割让了黄河东侧,韩国也因弱小献上了宜阳,结果上郡被孤立后道路也不通,而楚国因虚弱也不能派援军……如果六国能联合起来组成'合纵'打退秦国,就一定能将秦国的军队打出函谷关,使秦国再也不能危害东方。”赵国听从了这个计划。苏代是从燕国前往赵国的,并在此促成了“合纵”(不过,进行“合纵”的是除齐国以外的其他五国。所以才形成了“合纵”)。

秦288年
赵289年 H:(除齐国以外的)五国(燕、赵、楚、魏、韩)联合起来攻打秦国,但没出战果,到成皋之后就停止前进了。赵提出和解,楚、魏以及韩国也表示同意,却被秦国拒绝。秦国推荐成阳君出任魏、韩的宰相,却被两国拒绝。

秦288年
赵289年 I:苏代对齐王说:“齐、秦两国都称了帝,大王认为世人会敬重齐国还是敬重秦国呢?”齐王回答说:“应该是秦国吧。”苏代问:“如果大王结束称帝,结果会变成怎样呢?”“应该会倚重齐国而憎恨秦国。”“两国称帝而讨伐赵国,与讨伐宋国相比其利又如何呢?”“原本称帝就是因为与秦国有约在先所以才进行的事情,如果现在天下重视秦国而轻视齐国(天下人对齐国视而不见,只攻打秦国),攻打赵国的利益远不及攻打宋国。”“因此,我才恳请大王,请大王务必将皇帝称号还给世人,孤立秦国,让世人不再重视秦国。同时,利用现在的局势,平定宋国。原本,只要占领宋国,魏国的阳城就会陷入危机,而占领淮北,楚国的东边国土就会陷入险境,如果占领济水以西的领域,赵国的黄河以东领域就会有危机,只要有阴城和平陆,魏国的东门就不会打开。因此,我才恳请大王舍弃皇帝称号,攻伐宋国。只要此事成功,燕国和楚国就会表态听命于齐国,天下也不得不听从齐国的意见了。此举亦可与殷汤王和周武王的建国之举媲美了。”

秦288年
赵齐289年 J:吕礼来到齐国,开始以秦、齐两国舍弃皇帝称号为条件进行策划。此时,魏冉重新出任秦国宰相。孟尝君感到事态不妙,向秦国宰相魏冉提出攻打齐国的建议,以此来驱逐吕礼。

秦288年
赵289年 K:从秦国逃亡到齐国的吕礼出任齐国宰相并准备为难苏代。苏代对孟尝君说:“周最在齐国很受厚待。齐王驱逐周最而听信亲族的意见没有任命吕礼为宰相,其原因就是准备联合秦国。如果秦、齐两国联合,那么你也会如同吕礼一样不再受重视。而如果齐国任用吕礼,那么秦、齐两国都会轻视你。”孟尝君采纳了这个计谋,而吕礼却憎恨此事。

288年 L之前:湣王恢复了孟尝君的官职。孟尝君称病隐居于薛地。

288年 L:齐湣宣王愈加骄狂,打算除掉孟尝君。因此,孟尝君就逃到了魏国,魏国也启用孟尝君出任宰相(这个事件也有可能发生在F之前)。

288年 M:齐国准备攻打宋国,而秦、楚两国想阻止齐国。因此,齐国希望能与赵国联盟,但赵国没有接受。齐国派公孙衍说服了赵国的李兑,计划攻打宋国之后封建李兑。齐国攻打宋国攻占了五个城池。

288年
287年 N:秦国攻下了赵国的桂阳。
O:由于韩国准备攻打宋国,秦国想通过割让安邑来安抚韩国。同时,攻打魏国夺取安邑后交给了韩国。秦国的白起又立刻把此地给夺了回来。

287年
286年
286年
285年 P:赵国和魏国准备攻打齐国。
Q:齐国攻破宋国。宋王偃被杀。
R:秦国在夏山打败韩国。
S:秦国攻打赵国,赵国献出五个城池并派遣楼缓讲和。接着与秦国联手攻打齐国。齐国献出十个城池要求讲和。楼缓分外担忧,许诺秦国割让上党等二十四个县城。而此时赵足去了齐国。赵、齐两国的不信任感越发浓烈,赵国断绝了与齐国的邦交,与燕国联手攻破了齐国。

285年
秦284年
赵285年 T:秦国在宛城会见了楚王,在中阳会见了赵王。
U:(交谈中述怀)秦国为了齐、赵两国出函谷关十五年之久都没能回来。(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离开秦国回到了齐国并促成了抗秦连衡,魏、齐及韩三国联合攻打秦国将秦国攻出函谷关以来,到公元前284年恰好是第十五年。)

秦284年
赵285年 V:赵国依仗天下,准备攻打齐国。苏历为挽救齐国,觐见向赵王提出建议说:“燕国攻破齐国后乘胜攻占了韩国的河南,同时越过沙丘到了钜鹿境内300里的地方,进而已抵达榆中境内1500里的地方。秦国控制了上党境内700多里的领地。如今秦国集中三军兵力雄踞于羊唐,势力已波及了离邯郸二十里地的地方……原本韩国是以顺从赵国为上策的国家。现在,希望大王取信于天下。如此,韩国必将为不让自己的国家遇险而忠实于大王,而天下也会倚重大王的。”

秦楚284年
赵魏燕285年 W:(如果要讲述先行于V或同时发生的事件的话)燕国宰相乐毅率领赵、秦、韩、魏以及燕国的军队攻打了齐国(介绍乐毅攻打齐国的文章较多)。芒卯率领秦、魏两国的军队讨伐齐国。尉斯离与赵、魏及韩三国共同在济水以西打破了齐国。而楚国征服了莒。

秦284年
赵285年 X:齐湣宣王亡命出奔卫国。之后由于过于自傲被卫国攻打,逃到了鲁国。在那里也不谦卑,也没能进入鲁国。
因此,逃到莒。之后的襄王则逃到了即墨。

284年
280年 Y:楚国的淖齿攻下莒之后,杀死了齐湣宣王。
齐国的田单从即墨反击,重新兴建齐国并将襄王迎至莒(湣宣王被杀之地)让其在此即位。襄王将即位回溯到了湣宣王死亡之年(公元前284年)。

277年 《战国策·楚策一》中记载说,用数月就能平定宋国。
《战国策·秦策四》中论述了楚国为东迁都城,平定了宋国。

阅读 ‧ 电子书库

43 苏代的“合纵” 被秦齐两个强国夹在中间的国家(赵、魏以及韩)与北方的燕国,南方的楚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大家就是把此时的联合作为苏代的“合纵”而议论的。虽然国家呈纵排列着,但没有形成秦国一国强盛的局势

苏代的“合纵”之后发生的事情正如上文所述。在这段时间里有很多国家和很多人在同一时期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就苏代而言,虽然成功地与秦国进行了交涉,但他却在开展活动之际,被秦国出卖,最终促使他组织连衡来对抗秦国。这里有些还与孟尝君等的活动有关系。孟尝君作为齐国的宰相,于公元前298年与魏、韩两国共同组织了抗秦同盟,是把秦国打入函谷关以西的功臣,之后也不断得到了能够充分发挥其才能的场所。

在局势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齐国决定攻打宋国。其后却身陷泥泞。走进泥泞中的不仅是齐国,其他各国同样也陷了进去。齐国在未能摆脱困境的情况下受到燕国的攻击,从而走向灭亡的深渊。

称“帝”

齐国一直在等待攻打宋国的时机。因为齐国的田氏以威宣王的母亲出身宋国为由,一直主张要对与宋国息息相关的殷商故地有支配权。

《史记》中记载着齐国和秦国先后称东帝和西帝,不久后又舍弃了这个“帝”的称号。然而,追溯苏代的“合纵”之后的各国的动向,我们就能发现其实事情并不是如此单纯。

针对齐国攻打宋国之前的事情,《战国策·燕策一》和《战国纵横家书》中有打算称秦国为西帝、燕国为北帝、赵国为中帝的讨论,而问题不仅仅是东帝与西帝。并且,秦国和齐国是何时舍弃帝号的,其实也并不是很清楚。

在上述事件中,宋国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有记载说,时为宋王的偃“射天笞地,铸诸侯之象,使侍屏偃,展其臀,弹其鼻(《战国策·燕策一》)”。这个国家原是殷商的后裔,这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命运,在平日里也要被那些曾为周国诸侯的各国拿来寻开心。这样的国家若想称王称帝,遭到的反对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里的问题是其状况要远远超出字里行间所呈现出的事实。

问题是宋国是否只是称了帝而已。围绕宋国的一连串的活动中,“帝”这个词出现得非常唐突。这个“帝”是商王所使用过的表达方法。商王生前为“王”,死后成了“帝”。这是通过甲骨文了解到的商国的做法,宋国自然是继承了这个方法。

既然是这样,宋国在企图主张自己为独一无二的正统嫡系的过程中,不难想到他们自然会启用“帝”这一正统嫡系的称号。如果宋国是第一个称“帝”的,那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围绕称“帝”各国间所开展的纠纷。也就是说,秦国和齐国为表示抗议,首先称起了“帝”,然后灭了宋国,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举措。

那么,对于有着如此特殊意义的“帝”,这些国家为什么会舍弃呢?能想到的一个理由就是木星的“异变”。木星大约每十二年绕行天球一周。具体一点讲是八十三年绕七周,而非是十二年绕一周。如果是按十二年绕一周,就应该是八十四年绕七周。所以,每绕七周就要相差一年。

由于木星大约是十二年绕行一周,所以如果按十二年等年平分天球,木星就是每一年向前移动一格。把十二支一一分配到这十二个分块内。利用它进行占卜的占卜术也得以发展。在公元前353年至公元前271年的这八十三年还没过一半的时候,人们便知道了木星的周期大约为十二年。所以,上述事件发生之际(随着临近关键的第八十三个年头的结尾),判断木星每年应在位置的标准,即冬至时木星所在的位置逐年错后,时下的木星已不再是“发现木星周期”之时的木星了。这可是不祥之兆。而且,最初称“帝”的宋国被灭,而灭掉宋国的齐国也正面临灭亡,甚至各国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在这样的局势下,可能是某个人首先提出了放弃的建议。

看史料记载,有些内容给人留下秦、齐两国是在较早前就舍弃了“帝”号的印象,但按事件发展的经过来看,实际放弃的时间要晚很多。所以对于把秦、齐两国放弃“帝”号的时间记载得较早的史料,我们在看的时候只要注释一下“之后放弃称帝”就可以了。如果我们把注释中舍弃“帝”号的时间理解为书中记载得较早的那个时间,则内容上会出现很多龃龉之处。

也许真相是,濒临灭亡的齐国在田单等人的努力下重建国家,到那时才放弃了“帝”号。

另一方面,公元前286年宋王偃被杀害,而宋国也由此走向了灭亡。然而实际上,平定宋国却花费了更长的时间,甚至到公元前277年,还有人在议论有关平定宋国的事情。

关于领土国家被他国支配时的反抗程度,笔者曾在前面也提过。在宋国,正是出现了这种反抗运动,而且是一浪高于一浪。通常,这类抵抗运动是新石器时代以后拥有不同文化传统的集团之间展开的。这并不是以往的因都市之间的联合而发生的间接支配,而是将官吏和军队派往都市进行的直接支配,而此次支配又波及了不同文化传统地域,所以引发了史无前例的顽强抵抗。

此外,没有与宋国接壤的秦、燕等国扰乱了与宋国相接壤的国家的后方,这也促进了宋国的抵抗运动。

促成“合纵”的又一位功臣—孟尝君

孟尝君的出身

上面围绕苏秦和苏代,讲述了富有战国时代特征的“合纵”。

在苏秦和苏代的“合纵”之间,还有一位同样促成“合纵”的人物孟尝君。孟尝君还参与了在上面简述过的苏代的“合从”。

《史记·孟尝君列传》是从孟尝君的父亲靖郭君田婴开始讲述的。据记载说,田婴是齐威王最小的儿子。可是,似乎实际上田婴与威王是同一时代的人物。

在讲孟尝君之前,我们先来讲讲在苏秦和苏代的“合纵”之间发生的一些零碎的事件,以此从历史角度给孟尝君的出身进行定位。

如果我们将一直以来备受重视的威王、宣王、湣王的记载稍加调整,就能重新排序出威宣王称王之前的时期、威宣王称王之后以及湣宣王时期。威宣王即威王加宣王,湣宣王即湣王加宣王,而对于威宣王有称王之前和称王之后的时期,以前的观点误认为的确有这两个时期存在。这使得年代上出现相当大的矛盾,但如果通过浩大的年代矛盾解除工作进行更正,我们还是能很彻底地解决这个矛盾。

依据这个年代矛盾解除工作的结果,田婴生活的时间与威宣王生活的时间是同一时期,田婴之子孟尝君生活的时间则与威宣王之子湣宣王生活的时间相同。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把靖郭君记载为齐威王之子,是因为把威王称王的时期误认为是宣王时期。就历代的议论而言,也有人认为把靖郭君说成威王之子非常不合理,其直接原因是《史记》中有问题的记载取材于《战国策》。或说得更详细点,这个问题记载出于后来归纳到《战国策》内的多部史书中的某部史书,然而这个材料里没有记载靖郭君是威王之子。在整理以往(充满矛盾的)年代过程中,从不断得出的结果而言,这一点还是值得怀疑的。

靖郭君的封地薛地位于泰山南部,是可以从西南或南面牵制宋、越、楚国的军事要地。靖郭君是被委任到此地的,也就是说,他被任用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田氏一族的成员,更因为他是有智有谋的人才。

假设靖郭君是威宣王的兄弟,那么威宣王之子湣宣王(即湣王)和靖郭君之子孟尝君就是堂兄弟。

靖郭君生活的时代,魏国的惠成王称王并促成了逢泽之会(前351年),打算通过“文武之胙”迫使周王移交权力,并开始逾年称元法(前343年)。所以,齐威宣王(称王前)在马陵打败了魏惠成王(前342年),挫败了此次图谋。公元前338年,威宣王依据逾年称元法改称元年。威宣王更元九年(前330年),靖郭君出任齐国宰相。

当时的宰相拥有封地,而这种有封地的诸侯一般被称为“君”,同时还拥有自己的在位纪年。公元前330年也是靖郭君相齐元年(“相齐”即齐国的宰相之意)。威宣王更元十九年,也就是靖郭君相齐(出任齐国宰相)第十一年,威宣王去世,湣宣王即位。

湣宣王在位的公元前318年连衡被促成,就是前面讲的苏秦的抗秦连衡(合纵)。第二年苏秦去世,苏代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

同一时期,燕国也出现了新的动向。燕王哙为了把自己为天下独一无二的大王地位变成仪式化,精心准备营造一个“形式”,其大体纲领是:首先让下臣子之作为宰相执掌大王的政务,大王暂且脱离王位政坛,之后再由宰相把政权转让给太子。而子之自称为文侯,将自己作为周文侯(文公)即周公旦的转世,将来由可堪当成王的人物出任大王。

然而,围绕由谁来继承王位这个问题,朝廷官员分成两派,明争暗斗。曾为太子的王子平与燕文侯子之之间也展开了斗争。公元前314年,燕王哙与燕文侯子之被杀,赵国派遣王子职继承了王位。他就是燕王职(易王)。

一直关注这一动向的齐威宣王,立刻整顿军队,攻打了燕国。易王虽然被杀害,但燕国境内的齐国势力终被赶走,后来由太子平继承了王位(公元前313年)。他就是昭王。

燕昭王立刻着手重建国家。下臣中有个叫郭隗的人,他拜见大王说:“如果您重用我这等无能之辈,能人贤士一定认为至少要比我优秀,从而来归附于您。”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先自隗始”的故事。

据传苏秦与燕国子之有亲戚关系。苏秦由于准备在齐国推行的某个政策激怒了湣宣王而被杀。

张仪是苏秦的夙敌。秦惠文王称王更元后十一年(公元前328年)张仪出任秦国宰相(相秦元年),于公元前322年(相秦七年)被罢免宰相一职投奔魏国,成为魏国的宰相(相魏元年),并筹备了由秦惠文王召集的逢泽之会。逢泽之会之后立刻就有抗秦联盟成立,所以公元前317年(相魏六年),张仪又重新回到了秦国(相秦八年。从第八年起重新开始相秦的年代),为瓦解抗秦联盟而奔走于各国之间。

作为靖郭君的儿子出生的孟尝君,就是在上述历史大环境下走上了齐国的政坛,并巩固了自己的地盘。

孟尝君与齐国的陪都

战国时代的领土国家是以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地域为母体而成立的。一般情况下这种文化地域非常广袤,其面积可以与韩国以及日本等现代国家的领域规模相当。

就像日本由于历史原因出现了东西两个中心一样,当时每个文化地域都有两三个中心。这些中心作为王都、陪都,在领土国家里也起到了中心作用。

有些城市与这个意义上的王都、陪都不同,例如周为了巩固殷的故居地而建成的军事要点城市—雒邑,对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地域,周的王都、陪都分别都是为统治不同文化地域而存在的根据地。周为了进一步震慑山东一带,便封建了鲁国。

就算是相同的陪都,至少应对的传统性地域应该有所不同,可是由于在周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汉语圈,周的做法被视为是理想的“形式”。分别用王都镐京和陪都雒邑来统治支配地的想法,在战国时代的领土国家也得以继承。

由于各领土国家都有多个中心城市,所以各国一般会将其中一个设为王都,在别的中心城市设立一个陪都。史料上也没有清楚记载,可能一般情况下,大王生活在王都内,陪都为宰相封地,不过陪都是由大王派遣的代管之人进行管理,而宰相则留在王都履行自己的职责。

齐国把临淄设成了王都。关于陪都的信息,史料上也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也许是莒城、即墨或薛城中的一个城市。《孟子》中出现“滕之文公”,大概就是指宰相。滕在薛城附近。我觉得十有八九这个人物就是靖郭君。

孟尝君世袭了薛公的爵位。大概是靖郭君时代,作为滕公的支配地之一重建了薛城,并把总部迁移至薛城,而孟尝君也继承了这些。

前面讲述过苏秦的某个政策遭到齐湣宣王的质疑,苏秦与燕文公子之有着亲戚关系。也许苏秦是想让湣宣王接受类似燕国的仪式。当时齐国的宰相是靖郭君,靖郭君的儿子就是孟尝君。当苏秦献计的时候,靖郭君是否已经隐退,这点很难说,不过无论是靖郭君还是孟尝君,势必有一人作为与该仪式相关的宰相而为学者们所议论。

根据各书籍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测齐湣宣王是个疑心极重的人物。向此类人物提出交出政权的建议,简直就是自寻死路。果然,苏秦被湣宣王杀害致死。

公元前298年,三晋即魏、韩及赵三国与齐国联合讨伐秦国,成功地把秦国攻打到函谷关以西。第三年,宋国和中山国也加盟到其中。促成此次“合纵”的功臣就是孟尝君。在前面事件时间表中也明示过发生在公元前284年的事件,秦国顾及此三晋“合纵”,长达十五年都没有跨出函谷关外,这是秦国的国耻大恨。

《战国策·齐策一》中记载了以下的内容。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而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

阅读 ‧ 电子书库

44 孟尝君的“合纵” 被秦、齐两大强国夹在中间的国家(魏、韩以及赵)于公元前298年与齐国联手成功地把秦国打到函谷关以西。第三年宋国和中山国也加入了进来

这段史料让我们了解到了孟尝君曾与靖郭君一同侍奉过威宣王,同时也说明了王的陵庙设在多处。

在多处修建王陵庙的原因是,人们期待王的神灵能够保佑国家领域。此类宗庙汉朝时期也有修建。汉王朝在各地修建了用于祭奠汉高祖的宗庙—郡国庙。研究该宗庙的性质也是些非常有趣的事实。靖郭君随着湣宣王的即位一度退出了政坛,但不久就重新回到了宰相的地位。

孟尝君的“合纵”与苏代的“合纵”

孟尝君是于公元前298年组织了三晋“合纵”。这一年也是孟尝君出使秦国却死里逃生回国的一年。回国后他便组织了“合纵”。

周围都强烈反对孟尝君的出使,此事也曾一度险些被取消,结果孟尝君还是按原计划出发了。依据《史记·孟尝君列传》,最终孟尝君陷入了困境,无法回国。然而孟尝君门下有各类人物为其效命。其中包括了小偷(狗盗)。这个小偷偷出了白狐皮袍,让孟尝君献给了秦昭襄王的宠妾燕姬。燕姬为其求情,使得孟尝君逃过了一劫,保住了性命,并且秦王也同意放他们一行回国。但没过多久秦昭襄王就开始后悔,派兵追赶孟尝君,一直到了函谷关。在这紧要关头,又有一门客立了大功。时值深夜,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人学鸡鸣声非常像,于是他便学起鸡鸣,骗过守门官打开城门,使得孟尝君一行成功出城,最终安全回国。就是这一年使得抗秦“合纵”得以成立。“鸡鸣”、“狗盗”一般多指无用武之地的人,这类人孟尝君都能收至门下,甚至还带领这些人出使秦国,可见孟尝君能慧眼识人,非同一般。

公元前289年,苏代促成了“合纵”。苏代的此次“合纵”得到了孟尝君的大力支持。由于湣宣王开始怀疑孟尝君,所以孟尝君为了躲避风头逃了出来。苏代原本是受秦王之意,准备让秦、齐两国联手组织连衡,但苏代听说秦国启用他人而怠慢自己,同时又有孟尝君的提议,所以便促成了除齐国之外的五国联盟。孟尝君也给他提供了帮助。

阅读 ‧ 电子书库

45 攻打齐湣宣王 时而国家连衡的矛头会指向齐国,而不是秦国。看齐湣宣王攻打宋国,各国就联合起来攻击了齐国。此次战争使齐国走向灭亡的深渊。受齐国攻击的宋国虽然也陷入了巨大的混乱,而对各国而言,平定宋国却是个致难之事。因为连绵不断地发生了顽强的抵抗运动

齐国攻打宋国的时候,孟尝君早已离开了齐国。齐湣宣王发动讨伐宋国,与其说是在孟尝君不在齐国的状态下进行的,还不如说是在孟尝君逃亡到那些谴责攻打宋国行径的国家时进行的。这一点所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真可谓有识人慧眼的孟尝君碰到了毫无用人才能的湣宣王。没有看人的眼力,其实也就是搞不清状况、进行错误的判断。一个人肩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却没有看人的眼力,不仅毁灭了自己,还把国家推向了灭亡的深渊。说得讽刺一点,从为确保自身安危的角度,视孟尝君为危险人物这件事情本身或许并没有错误。然而,没能让孟尝君作为臣子,充分发挥其非凡的才能,这一点却导致了一国的灭亡。

屈原

屈原之死

阅读 ‧ 电子书库

秦昭襄王抓住齐国走向灭亡的绝好机会,不遗余力地进行对外扩张。秦国早在孝公执政时期就通过商鞅变法(制度改革)增强了国力,惠文王执政时期以此为资本进行对外扩张。结果此举招来了苏秦的“合纵”。之后又经历了孟尝君的“合纵”和苏代的“合纵”,秦国开始迅猛地收回因这些“合纵”而“失去”的领地。眼下往日的劲敌齐国已日趋衰颓,赵国也无力抗衡。

到了此时,楚国变成了秦国最大的敌人。

楚国在上述的“合纵”里没有担当主角。当然这其中是有原因的。楚国虽然也成功地扩张了领土,但结果却因统治新疆土而弄得苦不堪言。

楚国原本发迹于湖北西部一带,春秋战国时代发展成为雄踞长江中游的大国。到了战国时期,通过推行吴起变法等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公元前329年,楚威王消灭了长江下游的大国越。之后越国的大本营虽然被纳入楚国的统治之下,但是叛乱却连年不断。越王投奔齐国并迁居到位于山东半岛南角的琅琊,并以此地为新根据地,准备伺机夺回失地。《战国策·楚策一》中记载着张仪进谏顷襄王时讲的一段话,道:“大王尝与吴人(吴地的越人)五战,三胜而亡之。”

楚国与西侧的秦国、北面的韩国以及东北的齐国,在军事上均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楚王在这种状态下依然决定出击越国。由于地广人少,楚国对越国领地的镇压并没有像想象得那样顺利。其实对文化传统各异的地域进行统治,原本就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由于上述原因,在抗秦连衡中,楚国所面临的状况使其无法担当主角。

然而秦国却决定充分利用这点,首先攻击楚国防御薄弱的地方。作为攻打楚国的前期准备,秦首先制压了长江上游流域的巴蜀国。这个地区使用的是一种叫做“巴蜀文字”或“巴蜀符号”的文字(参考图9)。春秋时代以来,虽然楚国文化的影响渗入了长江沿岸,但巴蜀地区却基本上没有被纳入汉字圈的地域。在与商周并存的时期,这里有着引以为荣的名为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的青铜器文化,之后巴蜀地区也传承了自己独有的文化。这种状况一直维系到了大国睥睨小国的阶段。秦国于公元前317年入侵并消灭蜀国。由于前一年苏秦促成了“合纵”,秦国无法将兵力转向东方,无奈之下便将这部分兵力转而南下,攻陷了蜀国。

在之后一段时间里,秦国仍无法将兵力转向东方。这段时间,秦国巩固了其对蜀地的统治。由于是对不同文化传统地域的统治,就像楚国对越国的统治一样,秦国也碰到了很大的麻烦。现在我们还能看见有关当地人反抗秦国的记载。不过,在不必担心其他诸国来犯的情况下,能够集中兵力向南推进,从秦国的角度来讲,这倒是个将蜀国纳入囊中的好机会。

阅读 ‧ 电子书库

46 秦国的领土扩张 秦孝公执政期间(在位期间公元前361年—前338年)成功进行了商鞅变法,之后向东扩充了领域。昭襄王执政期间(前307—前251年在位),掌控了湖北、湖南等地,控制了大半个天下。楚国是在这之后占领了淮水流域和旧时的吴、越的领地并将此地设为根据地

在东方各国封杀秦国的这段时间,秦国对蜀国的统治也走上了正轨。

接下来就是齐国攻打宋国(公元前288年)。公元前286年宋王偃被杀,宋国灭亡。然而,接着出现了各国围绕宋国领土展开的争夺战。与宋国接壤的国家除了发动攻击的齐国之外,还有魏国和楚国。为了阻止齐国独吞宋地,各国开始攻打齐国。秦、赵及韩国的军队也参与了进来。诸国便随之陷入了泥潭而无法自拔。

尤其是楚国,早已因越国的旧地焦头烂额。之后又是宋国。正如前文所述,楚国又于公元前277年进一步开始讨论起平定宋国的事了。

在各国忙于争夺宋国的时候,秦国的军队却于公元前280年从蜀国南下,派司马错从湖南西侧展开了攻击。同一年,秦国的白起攻打赵国,夺取了光狼城。白起于公元前279年南下进攻楚国西北,攻下了鄢、邓等五个城池(图46)。赵王派苏历出使楚国,劝楚顷襄王加入合纵。然而,白起继续南下,于公元前278年拿下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王向东逃亡,并把都城设在了陈。公元前277年,湖南也被秦国平定。

由此,曾为楚国大本营的湖北、湖南均被秦国纳入支配之下。秦国在军事上的优势从此便成了不可动摇的事实。

在楚国都城陷落之际,有一个为楚国奋战、最终因失意投湖自尽的人物。他就是屈原。

屈原与《楚辞》

屈原是楚国名门望族之后。查看《左传》我们就能知道,屈氏家族世代世袭叫做莫敖的官职。莫敖是楚国的重要官职,主要掌管楚国的国家祭祀,也是确认楚王之正统性的官职。屈氏是出自拥有悠久历史的楚王之后的名门,如同周公一族维护周王的权威,屈氏也大概同样肩负着维护楚王权威的使命。

《楚辞》是一部收集了楚国诗歌的诗集,非常有名。很多时候它被作为南方文化的代表作品,与收罗北方诗歌的《诗经》相提并论。

传说屈原就是《楚辞》的作者。实际上《楚辞》是经多人之手而成的,并非屈原一人所做。也就是说屈原是“被指定为”《楚辞》的作者。这种假托的出现是有原因的。《楚辞》中大量收集了与祭祀相关的诗歌。屈氏家族世世代代的主要任务即是掌管祭祀。因此,屈原就被假托为《楚辞》的作者。

据《左传》记载,屈氏家族在军事方面的成就也颇为显著,战国时代出现了很多将军。有着这种家族背景的屈氏,在楚国的郢都被秦国军队攻陷之后,突然就销声匿迹了。屈氏既然是掌管祭祀的官员,这就说明屈氏家族也居住在王都之内,屈氏受封的都市也应该在湖北或湖南一带。王都陷落,加之湖北、湖南一带都变成了秦国的统治范围,于是屈氏的势力也逐渐衰落。

即使是这样,名门屈氏与楚国王都共命运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震撼了楚国人民的心。有关屈原的传说也得以流传至今。

其中有个传说与端午节吃粽子相关。屈原因失意而投身洞庭湖畔的汨罗江。洞庭湖内栖息着很多大鱼,人们往河里投掷食物,以免这些大鱼啃食屈原的遗骨。据说这就是粽子的由来。虽说这是把自古以来的习俗套用在了屈原身上,但人们对屈原的思念也可见一斑。

据说屈原曾向楚王提出过意见,但没有被采纳。甚至有人认为这个意见很有可能与制度改革相关。屈原掌管祭祀官,其立场要求他要尊崇传统秩序。站在这种立场上的屈原居然要求进行改革。如果这是事实,倒也是件值得研究的事情。不过我们还是能看出这个传说影射出了人们想把楚国灭亡的原因归咎于楚王没有采纳屈原意见上的想法。给这个传说添加上制度改革这一亮点的,应该是进入近代之后的见解了。

《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了屈原向楚怀王进谏的故事。这段谏言在《楚世家》内则是昭雎说的了。注释上注明了两个人就同一件事情进言,所进谏之人是楚怀王,他与屈原一样,同样都是“反秦”的象征性人物。这是因为这段故事被摆到了象征性的位置。

楚怀王中了秦国的圈套,前去会见秦王,最终被生擒并软禁了下来。此事发生于公元前297年。如果只看这一件事情,它就是一个讲愚蠢的楚怀王掉进秦国圈套里的故事。然而,如果把前后的来龙去脉都连贯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在前面讲过孟尝君的“合纵”是公元前298年促成的,此后形成了秦国无法走出函谷关的局面。此次“合纵”是由三晋(韩、魏、赵)组成的,楚国是局外人。在这种状况下,秦国以割地相让为诱饵要求会见楚王。楚怀王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前往秦国,结果被擒。这使楚王变成了一个愚蠢的国君。不过,事实上君主之间相互会见是有先例的。所以,既然由秦国提出要求会面,楚怀王也就毫无防备地应邀前往了。结果,秦国突然扣留了楚怀王,将其软禁了起来。

楚怀王设法逃亡,逃到了赵国,却被赵国遣返给了秦国。公元前296年,齐国、宋国以及中山国都加入了“合纵”的队伍,楚国仍旧没有参加。楚怀王在软禁中死去,其遗骨被运回了故国。这时楚国太子在齐国。齐国向楚国提出条件,只要割让土地就放太子回国。事态变得非常紧迫。由于这个原因,后来齐国和楚国一直都没能建立同盟关系。

楚国国内局势也是非常严峻。楚国答应割让土地,委派一个叫做屈署的人物出使齐国,于是太子终于能回国了。楚国又派人去曾为夙敌的秦国,搬来援兵。齐国知道了楚国有援军之后才放弃了要挟,没再要求割让土地。这时回国的太子就是后来的楚顷襄王。

《屈原列传》中记载说屈原与这个顷襄王关系不合,并讲屈原曾经批判过顷襄王及其亲信对秦国张仪的处置过于宽大。不过,记载同一个故事原委的《战国策》中却没有屈原的名字。因此屈原与楚王关系不合一说可能是后来编进去的。

作为公元前278年楚王准备向东部的陈(最后称为陈郢)迁都时的事件,有文章介绍说当时楚国还保有湖南部分(黔中、巫郡部分)和东方。屈原自尽的地方是在洞庭湖的汨罗江,所以他很有可能是被委派去管理湖南的人物之一。如果屈原受命管理湖南,而湖南最后还被秦国攻下了,这不仅意味着屈原逃向东方是极其困难的事,同时也意味着楚国连这个地方也失去了。屈原就是这样葬身于秦国的征服战争之中。

在匡复楚国这一口号下,屈原变成了英雄。众矢之的便是秦国。楚怀王因这个秦国的“无耻”计谋而客死他乡。这样,楚怀王也成了抗秦的标志。所以,向楚怀王进谏的人物就被改写了,后人把这个人物改成了屈原。这就是顷襄王与屈原不合一说的发端。

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

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的“合纵”

以上分别围绕楚、秦、齐、宋及越国讲述了这五国的故事,但他们之间都缺乏相互间坚守信义的常识。这里就导致出现相互不信任的连锁反应。时而还会出现轻举妄动的人物,不过,这只占少数。这些国家如果被他国支配,其反抗也是极其激烈的。这就是本书再三提到的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地域的传统性走向,其背后所隐含的就是对他国的强烈的敌忾情绪。

人与人之间的信义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存在的。正因为存在,国家间的连衡才能得以成立。然而,这个连衡没过多久就土崩瓦解了。

如果说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发挥作用,如能让时间停滞不前的话,从提倡人类信义角度来讲,是值得赞赏的。

公元前262年,自从秦国攻打韩国并夺取野王之后,位于韩国野王之北的上党与韩国大本营之间的联络就被截断了。由于上党的看守冯亭向赵国求救,赵国就封冯亭为自己的封君(华阳君),并将领土编进赵国版图之内了。赵国派廉颇将军前往救援。赵国和秦国对峙于长平。公元前261年,楚国顷襄王驾崩,由考烈王即位,把州地割让给秦国以达成和谐。公元前260年,一直与秦军对峙的老将军廉颇被年轻的赵括替代,开始由赵括统率军队。由此形势骤然转变。赵括中了秦国白起的圈套,死于战场。数十万赵兵虽然投降秦军,白起却把所有人都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了四五十万人。

秦历公元前259年,赵历公元前260年,秦军终于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此时,齐、魏两国协助秦国攻打赵国,齐国攻取了临鼠,而魏国也攻取了伊是。可是,魏、楚两国见邯郸没有降服之意继续坚持镇守,就派出了援军。因为,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采纳赵国平原君的建议,成功促成了合纵。

此时,秦国早已支配了楚国的旧地—湖北和湖南,甚至其领土已占据了大半个天下。要么对抗秦国组织合纵,要么与秦国联手进行连衡,这已成了关键所在。

这时,魏国的信陵君不顾魏王之意,为促成合纵奔波于各国间。理应辅佐魏王的他却成功促成了合纵。

其实魏王只是口头承诺派去援军,本打算让援军在半路就停止。这是因为秦国向他施加了压力。信陵君无视这个命令,将援军派往合纵的军队中去了。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信陵君获取了赵王的信任。不过,他与魏王之间也断绝了关系。

赵魏历公元前258年的最后三个月,秦楚历公元前257年的头三个月中的某一月,秦军被合纵军打败,损失了无数官兵。齐、韩两国也派出了援军。在秦军形势不利的状态下,白起因罪而死。秦国不得不放弃围攻邯郸。

这时,在救援赵国的口号下成功促成了合纵。这件事情对秦国而言虽说是短暂的,却也成了秦国一时的重创,致使秦国在战略上陷入困境。此后的十年,魏国的信陵君在赵国得到重用,于公元前247年促成五国合纵,以此防范秦国。

人们把上面讲到的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以及孟尝君称为“战国四君子”。虽然孟尝君时代秦国还不是唯一的强国,与其他三君相比,孟尝君所处状态有所不同。但这四君有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促成对抗秦国的国家联合的功臣。后人论之为尊贤养士。

春申君与吴越之地

自公元前329年以来,越国的大本营处在楚国的管控之下,不过反抗运动并未停息。关于这一点,前面已有讲述。接着,越王投奔齐国,移居到位于山东半岛南部的琅琊,并以此地为新的根据地,准备伺机夺回失去的领土。这在前面也有讲过。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元前279年楚国将都城向东迁移之后,对这片越国土地的控制才开始走上正轨。楚国忙于维持宋国和越国的治安而顾此失彼,使湖北受到了攻击。同时,湖南也受到攻击,最终不得不把都城迁移至东方的陈。不久,又被秦国夺去了湖北、湖南。楚国失去大本营之后,无奈将兵力集中到东方,最终成功平定了吴地。

被委任管理支配吴越之地的便是春申君(参考图26)。

春申君于公元前263年出任楚顷襄王政权的宰相(春申君相楚元年)。在其相楚三年(公元前261年,顷襄王三十六年)时,顷襄王驾崩,考烈王即位并改称元年。按照古老的惯例,上一任君主去世就要马上即位并改称元年(立年称元法。“立”指的就是即位)。但是,中原各国已经开始使用新的方法,于前君主去世后第二年年初起改称元年(逾年称元法。“逾”指的就是越过。即位后过了新年之后再更元)。在楚国仍旧坚持使用着传统的立年称元法。由于前君主的之后一年和新君主的元年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因此考烈王元年就相当于春申君相楚四年。

合纵得以成功、楚国救赵是春申君相楚八年(秦楚历公元前257年,赵魏历公元前258年)发生的事情,趁此时机,此时楚国消灭了鲁国。大本营还在湖北、湖南的时候,由于需要向多方面增派军队,楚国未能实现此举,而此时却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这样的结果真是颇有讽刺意味。

位居山东琅琊的越国似乎也是在同一时期被楚国消灭的。吴越之地,即越国的旧地便丧失了山东越国这一反抗的象征。此后,楚国对越地的统治也走上了轨道。

公元前250年(楚考烈王十二年,春申君相楚十五年),春申君退还了授封的淮水以北的十二县,被委任管理吴越之地(春申君治吴元年)。由于春申君位居宰相之位,便使其子为假君前往封地。公元前241年(春申君相楚二十四年,治吴十年),春申君辞去宰相职位,前往封地吴。第二年,继从陈迁至巨阳后,楚国再次迁都寿春。

很久以后,项羽和刘邦拥立楚国义帝的时候(公元前208年),项羽作为西楚霸王将彭城定为都城(西楚),而将吴越之地(称为东楚)设成了义帝的大本营。也就是说,湖北、湖南由西楚监视。考烈王曾经统治的一带由项羽支配,而把湖北、湖南以及曾授权由春申君支配的一带划为义帝的畿内。

春申君的治吴(对被作为吴地的越地的治理)政策是一帆风顺。

不过,在楚国的都城寿春,反对春申君的势力逐渐强大了起来。在这股势力的背后,还有秦国的暗中支持。李园的妹妹是考烈王之后,他利用考烈王的死谋杀了春申君与假君。这是公元前237年(春申君恢复相职。相楚二十五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发生的事情。李园没有受到尊敬,很多人为春申君的死感到惋惜。

还有另外一说。起初李园极力想让其妹妹接近春申君,结果其怀上了春申君的孩子。李园的妹妹身怀有孕进入后宫当上了考烈王的王后。出生的孩子为幽王,实际上是春申君的孩子。至于这个故事是否属实,无从考证。

这个故事看其读解方式,不由得让人感觉这个幽王之后,越王(春申君)便取代了楚王。汉代的“南越”(“南越”是汉王朝对其的称谓。其自称为“越”)称“帝”(越帝)之后,其“帝”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楚国的制度。不过,国号继续为“越”。针对各种说法上的分歧,如果把春申君换成越王就能说得通了。不知道司马迁是从何处得来这个故事的。

秦始皇于公元前224年消灭了楚国。于是曾为楚王一族的昌平君即位。或许是由于汉代继承了秦国的记录方法,昌平君仍被记录为“昌平君”,而没有记成“昌平王”。君就是封君(战国时代隶属于各领土国家之下的诸侯)。待昌平君于公元前223年与项燕(项羽的伯父)一同战死之后,在越国旧地仍是“越君”即位。这部分也没有改记为“越王”。这位越君于公元前222年投降秦国。

前面曾讲过汉代不同阶段的越国都自封为越王勾践的子孙。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上面讲述的“越君”也同样自封为“王”了。

秦始皇的出生

实际上,说在任君王并非大王之子的故事在秦国也有流传。下面的故事非常有名。传说秦始皇的生父其实是宰相吕不韦。

秦始皇是作为庄襄王之子出生的。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这个庄襄王(名为)子楚,其母亲是夏姬,传说他的生活里缺乏情爱。子楚作为人质被赵国软禁。之后,秦国的宰相吕不韦接近他。子楚的父亲是安国君,是昭襄王的之子。安国君原为太子,因华阳夫人膝下无子,所以要从家族中找个人即位。于是,吕不韦讨好华阳夫人,用金钱买通关系,把子楚推上了太子之位。昭襄王去世后,由安国君即位,即孝王。子楚便当上了太子。然而,这位孝王即位后不过三日就去世了。从而,由子楚继承大王王位。这便是庄襄王。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传说当吕不韦得知子楚的存在后便讲到“奇货可居”(这个人好比贵重的财务,要囤积居奇)。

子楚对吕不韦的宠姬一见钟情,并纳为夫人。据《吕不韦列传》记载,此时吕不韦的宠姬早有身孕,是吕不韦的孩子。子楚作为大王即位(公元前251年)后,于逾年改称元年,更元四年(公元前247年)去世了。接着就由太子即位,便是秦始皇。因此,有人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孩子。据《吕不韦列传》记载,子楚的夫人是赵国豪门之后。由于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准备让作为人质的子楚及妻子负起责任,准备杀掉二人。不过,由于子楚的夫人是赵国人,所以在巧妙周旋后得以幸免。这件事情多多少少在告诉人们:子楚夫人的娘家在赵国是名门望族。

假设子楚夫人是赵国的王族之后,那么秦始皇承继的就是赵国王族的血统。不过,据传赵国王族和秦国王族出自同一祖先。从同姓间不能通婚的原则来讲,这可是件不得了的事情。

因同类理论备受诟病的还有《公羊传》中记载的春秋时代的鲁庄公。庄公的父亲是桓公。但是,鲁桓公的夫人出身齐国,并且经常与其兄齐襄公密会,最终还有了孩子。据说这个孩子就是鲁庄公。《公羊传》就是想通过这件事情,给鲁国国君灭亡、齐国君也会灭亡的事情制造一个“形式”。

我们还能举出了几个类似的故事,“夏姬”就是其中之一。《公羊传》在赞扬齐国田氏的同时,还创造了诽谤齐国国君和鲁国国君的“形式”。齐国国君是田氏要消灭的对手,而鲁国国君有孔子在效命,但孔子后来又表态实际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而且,在自身血统根源的陈国国君当中,对于与自己的祖先无关的部分创造了一种“形式”进行诽谤。田氏的祖先陈厉公(前706年—前700年在位)的父亲是桓公,而桓公的弟弟就是陈佗。这个陈佗由于在蔡的领地进行通奸而被蔡人处死(《春秋》桓公六年)。厉公的弟弟是宣公,与田氏没有任何关系。这个宣公的曾孙是灵公,灵公与夏姬有性关系,而夏姬与很多人都有性关系。最后,夏姬之子夏征舒杀死了灵公(《春秋》宣公十一年)。《公羊传》是以灵公的儿子是夏征舒的脉络讲述事物。也就是说,在《公羊传》中,作为暗示陈国之灭亡“形式”,“夏姬”成了问题的象征性人物。

结果是,与此人同名的夫人就是庄襄王的母亲。在“形式”上虽然有主次之分,但是类同的故事被三番五次地搬出,创造了针对秦始皇的、近似《公羊传》的不祥征兆的“形式”。

前面已经通过孔子和刘累的传说讲述过《史记》创造出了汉王朝,尤其是汉武帝为至高无上的存在的“形式”。这里也展示了这个“形式”的冰山一角。在汉王朝,人们认为皇帝之位始于秦始皇,而且还创造了把秦国定为配角的“形式”。在这里还是把秦国因秦始皇而灭亡的事情给“形式”化了。

另一方面,赵国和秦国出自同一个祖先的说法在《史记·赵世家》和《秦本纪》的开篇部分都各有记载。其真伪虽然不可考,但这些故事都被用来诋毁秦国。

如果说得再详细一点,就是这样—殷商末期有个叫蜚廉的人效命于商王纣,蜚廉有两个儿子分别叫恶来和季胜。据传,恶来这一支后来慢慢发展成为秦国国君,而季胜那一支发展成了赵氏。然而,《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最后部分秦国先君的名字中根本就没有这些人的名字。所以,说秦国和赵国有相同祖先的说法,很可能是后来人杜撰的。不过这个故事中秦、赵两国虽然拥有同一个祖先,而那个来自赵国的母亲却生了秦始皇。

如果秦始皇真是庄襄王的孩子,则会变成他是拥有相同祖先的庄襄王与夏姬的孩子。但如果所幸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他的父亲就不得不是吕不韦了。如果仔细阅读就能知道,其母是赵国豪商之女,但对于好刨根问底的人而言,这可能就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话题了吧。这个故事其实还有这样的下文。秦始皇死后,长子扶苏被杀,由其弟弟胡亥即位。背后主谋就是赵高。秦二世胡亥对赵高处处相让,就像对待父亲一样。这里我们也能看到赵国的影子。后来秦二世也被杀害,即位的就是秦三世(子婴)。在秦三世执政期间,秦国走向了灭亡。

东方各国的灭亡

正如上文所述,与秦始皇出生相关的故事充满了浓厚的以诽谤为目的的夸张和编造的内容。因此此类传说是需要区分讨论的。

秦始皇在位期间是以昭襄王打下的领土遗产为基础而迅速奔向统一大道的时代(参考图46)。

公元前231年,从赵国到秦国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的地震,据说赵国的伤亡比较惨重。秦国发现赵国局势混乱,就派兵消灭了韩国。公元前230年韩国被消灭。除掉后顾之忧之后,秦国转而向北发兵,攻打赵国。公元前229年攻下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并捕获了赵幽缪王。王子嘉在代自立为王。这就是代王。

公元前226年,燕国都城陷落,王喜逃向辽东。

公元前225年,秦国消灭魏国,捕获了魏王假。

公元前224年,秦抓获了楚王负刍。王族昌平君自立为王继承王位。这个楚国也于公元前223年被消灭。在吴越之地更是由“越君”自立为王。这个国家也于公元前222年被消灭。

公元前222年,秦消灭了代王嘉和辽东的燕王喜。公元前221年,秦消灭了齐国,天下统一。这时,卫国也被消灭。

这样,秦国的统一大业终于完成。

然而,统一大业完成的过程中死了很多人,留下深深的积怨。杀掉秦始皇—拥有这种想法的人不计其数。其中广为流传的就是关于刺客荆轲的故事。

荆轲受燕太子丹之意前去秦国拜见秦王。献给秦王的礼物是亡命者樊於期的首级。勇士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随行其后,但由于害怕变了脸色,瑟瑟发抖。荆轲走上前制止了秦舞阳,经同意代他把礼物呈献给秦王。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这是天下最锋利的匕首,上面浸着毒药。荆轲乘机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挣断衣袖仓皇逃掉。拔剑,但剑插得太紧而且太长,没办法抽出来。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群臣,不能带任何兵器。群臣非常吃惊,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这时,秦王的御医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荆轲受阻。秦王绕着柱子跑。左右大臣终于回过神,都提醒说:“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秦王又砍杀荆轲,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痛骂起来,秦王的左右大臣匆忙上前阻止。

荆轲一行临行时就已做好了死的准备。燕国国境有易水流过,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